宁波医疗纠纷律师
 13806671409 
您当前位置: 首页 律师文集 医疗动态
律师文集
律师文集

珠江论坛关注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添加时间:2015年8月28日   来源: 宁波医疗纠纷律师  

本报记者 向佳

在中医学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了批著名医家,由于他们所处地域不同、认识事物的途径、方法和结果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进而成就了不同的学术流派长期以来,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各学术流派间的争鸣与渗透,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大大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形成了中医学“源流”的学术特色。

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中医教育体系的形成,中医的流派特色却逐渐淡化,成影响中医特色和优势发挥的一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研究掌握我国学术流派的发展现状,探讨推动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提高临床水平,首届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以“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开展了研讨。

学术流派是中医继承

与发展的方式

中医流派是指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如历史上著名的岭南医学、新安医学、少林医派、平乐正骨流派、陈氏儿科流派等。在中医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学术流派始终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医学理论传播及人才培养的摇篮。

安徽中医学院王键教授认为,学术上的创新是学术流派的灵魂。中医流派是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以代代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是“理论产生的土壤、学术发展的动力、医学传播的途径、人才培养的摇篮”。

如发源于皖南古徽州一带的新安医学,不仅名医辈出、影响广泛,而且学术理论创新成就突出。据统计,北宋至清末期间,新安医学流派产生有影响的医家共有800余名,共编撰中医药学术著作800余部,提出了温补培元说、燥湿为纲说、营卫一气说等十大学术思想,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安医学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了韩国和日本。

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医学是随着政治区域与文化影响的扩展不断向周边传播。我国自古幅员广阔,划分为寒、热、温三代,因此各地医家诊病用药是以当地不同的水土气候、人群体质为依据来辨证论治的。因此中医在向不同地域发展时不断遇到新问题,并不断形成解决问题的新理论,也成为中医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之一。

以岭南医派为例,是针对岭南当地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形成的临床风格和治疗特色,成为地域医学中有代表性的一支。《伤寒兼证析义》中就提到,南方为长养之处,阳盛气泄,四序常行夏令。具体到岭南则为“烟瘴之乡,天晴亦多雾露,罕见日色。岚湿与腌暖交升,蛊毒与鬼蜮并疟。”广州中医药大学郑洪教授认为,这受地域因素影响而萌生的新理论,并不是无根之水,都有其理论根源,只是地域的扩展为这些理论提供了较充分的集中研究条件,从而取得突破。

郑洪说,对于中医辨证论治中地域因素的影响,历代医家的认识已越来越深入。目中医临床中也有崇尚“扶阳”,或喜用“清淡”等不同风格,其实风格的背后往往与地域因素有关。在综合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倡各地合作,开展具体的地域医学特点调查和研究,有可能使各个中医地域医学的体系得以确立,成为新的中医学术流派。

现代中医学术流派

有传而不承之虞

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学术流派,在进入现代之后却陷入令人担忧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兴办中医药高等学校,使得传承了几千年的“师徒授受”和“家传”方式嬗变为一元化的院校培养模式。尽管50年来,中医院校在继承中医药文化、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以及中医药临床和现代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起了一整套颇具规模的教学体系,但统一化的教育模式也造就了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淡薄的中医药人才。加之现代医院管理、科研方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导致了目前中医学术特色日趋淡化、诸多优势逐渐消失,中医各科独特学术流派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和脱节,甚至逐渐湮没、消亡。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教授由此提出了“现代中医学术流派有传而不承之虞”的忧虑。

这样的担忧也引起了很多中医学术界有识之士的共鸣。

薄氏腹针的创始人薄智云教授认为,现代教育已经逐渐淡化了中国传统的文明教育,使得中医师承逐渐失去土壤。此外,现代社会信息的高度发达,为人们剽窃他人的知识产权带来极大的便利,当中医民间学术流派的传播形成一定影响时,很快便有无数的“李鬼”打着“李逵”的旗号在全世界坑蒙拐骗。使中医流派的发展遭受重创,使研究者的信心顿失,制约中医学术的发展。

临床疗效是中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检验学术流派学术特色、独特方法和技术的试金石。王振国教授指出,目前许多中医师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便陷入了西医的思维模式,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熄风……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长此以往不仅会缩小中医的服务阵地,更会让百姓对中医的疗效失去信任。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是研究经方医学的专家,他认为这个重视药物及其配伍、重视临床技术、以擅用经方大剂为特色、曾对中医药学术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经方医学,随着上世纪末几位著名《伤寒论》研究专家相继辞世,传人逐渐减少,其传承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

他说,现在大多数临床中医生习惯一些用药讨论,气虚则黄芪、党参,血虚则当归、熟地,治疗腹泻则山楂炭、石榴皮、马齿苋,久泻则四神丸,失眠则夜交藤、珍珠母,咳嗽则贝母、前胡;冠心病的用丹参,心律失常的用苦参,转氨酶高的用五味子,或简单套用传统的用药经验,或根据药理研究的结论,采取普通的对症处理,疗效一般,而对于精准高效的经方熟视无睹,对于尖端的辨证论治方法——经方的方证辨证更是全然不知。

师承教育是学术流派传承的关键

当前我国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基本上是以名老中医专家为核心形成的。可以说,名老中医专家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如何更好地抢救性开发和继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技术经验,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各个学术流派,成为大家讨论的重点。

自古以来,“师徒授受”和“家传”作为最广泛的教育模式始终在中医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占有主体地位。这种培养模式,通过口传心授,将基础理论、中医特色、临床疗效传承给徒弟。徒弟在抄方侍诊中,了解老师的思维方式、治病用药方法,不仅增强徒弟的从医信念,而且在学习中悟出新意而不断发展。其中部分人凭借个人的悟性、刻苦勤奋以及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才得以脱颖而出,成为医术高超的名医,并进而形成学术观点、主张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这是我国历代名医的成才之路,也是中医教育史上培养人才的宝贵经验。

当今中医人才的培养也一样,中医学知识内容广博,且实践性极强,其教育必须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之中进一步拓展和加深。王振国提出,师承教育是学术流派形成的关键因素。师承师法,通过言传身教,老师的主张及风格耳濡目染为学生们所接受与继承,逐渐形成在某一学科领域内的基本观点一致、风格相近、研究方法相似的学派。

国医大师朱良春提出,在正规的中医院校学习中,也要抓住“师传”这一关键,才能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少走弯路。他认为在实习阶段就要有意识地找到一二位老师,以虔诚尊敬的心态去拜师,勤奋地学习请教,有闻必录,有疑必问,特别是老师在诊治病人时的辨治思路,用药技巧,要认真记录,然后再加以分析体悟,这样往往能举一反三,得到真传,启迪心智,充实提高。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传承中医,并不是简单的师徒传承,而应该把学历教育与师带徒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元并举,体系完整”地传承中医。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连续举办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及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班培养在职人员,收效甚佳,许多人才脱颖而出,得到不少名老专家的支持和赞誉。

此外,还必须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这是中医药存在和发展的土壤,是中医基础的基础。正如朱良春所说,“群众之中没有了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熏陶,中医药就断了地气,也就脱离了群众。”每个患者到哪里去就诊,不是先有疗效才决定去哪里看病,而是凭着已经存在于心里的知识背景去看病的。人民大众养生治病,如果不首先选择中医,或者只是在西医无效之后才选择中医,那么,中医药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限制。